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紡織業總體概況

產業概況

紡織業簡介

紡織產業屬於民生必需品,隨著人口數量和人均所得的上升而微幅成長。產業鏈從最上游的石化原料及天然原料開始,經過加工處理成絲而形成紡紗,到中游的織布及染整,最後在下游製成成衣服飾銷售給消費者(見圖一)。
唯下游成衣業者能獲取較高的利潤,因為成衣的製造較能產生差異化,而紡紗、織布、染整等步驟較為標準化,差異化程度都不高。
  • 紡織產業上游 – 紡紗
    紡紗指的是將上游的纖維經過處理後,由粗紗轉為細細的線過程;原料可以是天然纖維,如羊毛、蠶絲、棉花等,也可以是合成纖維。
  • 紡織產業中游 – 織布
    紡紗完後,形成一條條細細長長的線,接著將這些線織成布。
  • 紡織產業下游 – 成衣
    將織布製成成衣。
圖一 紡織業上下游之關係圖
圖一 紡織業上下游之關係圖

紡織業特色

成本取向—紡織業差異化程度低、價格競爭嚴重,廠商積極嘗試各種方法降低成本,例如:提升自動化程度、尋求更低廉的勞工等。
勞力密集產業—紡織業尤其是下游的成衣,目前還很難被機器取代,需要大量的人工,因此薪資的調整對勞力成本影響很大,需留意公司的全球產能佈局與各地的勞工薪資消長。
關稅影響獲利甚巨—傳統產業與電子產業最大的差異就是傳統產業受關稅影響很大,像是原物料、肉品、紡織、車子……等,因為發展過久,可差異化的程度已不高,所以關稅即變成各強國之間談判的籌碼。

整體產業環境

原料價格

紡織原物料可分為天然原料及人工原料,天然原料如棉花、羊毛及紗等;而人工原料如耐隆、聚酯、聚丙烯等纖維及加工絲。由圖二及圖三可以看到近年來紡織天然及人工原物料的價格走勢,2010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後,原物料價格皆大幅提升;而2013年由於歐美經濟回復緩慢,降低對中國大陸紡織品的需求,使得中國大陸的原物料供過於求,導致市場面臨價格調降之壓力。

圖二 紡織原物料之價格趨勢
圖二 紡織原物料之價格趨勢

圖三 羊毛之價格趨勢
圖三 羊毛之價格趨勢

進出口統計

在全球紡織品(纖維、紗線及布料)出口方面(見圖四),2012年全球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為2,857億美元,因遭遇全球經濟景氣不確定性,較2011年的2,950億美元衰退3.2%。中國大陸仍為2012年全球最大紡織品出口國,其次依序為歐盟、印度、美國、南韓、土耳其,而台灣出口金額為103億美元,位居第7位(香港轉口占98%不計入)。
圖四 2012年紡織品主要出口國
圖四 2012年紡織品主要出口國
在全球紡織品進口方面(見圖五),2012年前三大進口國分別依序為歐盟、美國、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若加計香港轉口,2012年紡織品進口金額302億美元,將成為全球的第一大市場,顯示中國大陸紡織品市場極具規模,是台灣產業界重點拓銷地區。而2012年台灣紡織品進口金額為13億美元,位居第32位。
圖五 2012年紡織品主要進口國
圖五 2012年紡織品主要進口國

台灣紡織業概況

近十年來,台灣紡織業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產業,也一直是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及創造外匯收入的主要產業。紡織品出口依存度(以出口值占產值比重計算)平均達75%以上,近十年平均每年創匯約88億美元,對我國際收支具關鍵性效益。
產業現況
台灣2013年紡織業、人造纖維業及成衣服飾業的產值與十年前相比皆呈現衰退現象,分別下降了13.2%、20.5%及57.3%(見圖六);而整體產業的營運廠商家數及從業人數,在此十年間也呈現衰退,以營運廠商數來看,2013年較2004年減少645家,下降了12,8%;受雇員工則減少了35,584人,下降了20.3%(見圖七及圖八),其根本原因為近年隨著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土地及勞工成本較低,使得台灣廠商大量遷廠至異地。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至2013年間,紡織與成衣業的產值、營運廠商家數和從業人數卻有提升現象,推究其原因為2010年9月12日台灣與中國大陸簽署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開始生效,對台灣而言,簽訂此協議可取得領先其他競爭對手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有利於本國紡織產業與其他國家在公平條件下競爭中國大陸市場;除此之外,簽訂ECFA使大部分紡織品出口關稅下降,甚至享有免關稅之優惠,除了促使本國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提升,也可以提高紡織廠商根留台灣之意願,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圖六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產值統計
圖六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產值統計
圖七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營運廠商家數統計
圖七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營運廠商家數統計
圖八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從業人員統計
圖八 台灣紡織成衣業之從業人員統計

出口現況

如表一及圖九所示,2012年起因受歐債風暴,影響全球景氣出現疑慮,導致歐美景氣不佳、消費緊縮,對亞洲國家採購減緩,連帶影響我國出口紡織原材料至中國大陸、東協等終端產品生產國,因此2013年台灣紡織及成衣產品的出口總值為117億美元,較2012年衰退1.0%。其中布料類占出口金額最大,為73.18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1%;其次為紗線類,出口金額為21.24億美元,較2012年衰退5.0%;若以出口結構而言,最大宗產品為布料類,出口比例占62.6%,顯示織布業不僅於製程上位居紡織業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亦是紡織業最主要出口的產品,而中國大陸和東協為布料出口的兩大主要市場,兩者合計占布料總出口的七成;其次為紗線類,占出口比例為18.2%;接著第三是纖維類,占出口比例為9.7%;綜合上述,紡織業中、上游之纖維、 紗線、布料占出口比例超過九成。
表一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出口結構比較
表一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出口結構比較
圖九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出口比重
圖九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出口比重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的出口若以單一國家統計而言(見表二),前15大出口國中,除美國、巴西外,其餘均為亞洲國家,其中東協有6國進入前15大,分別為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大陸仍為最大市場,出口金額為25.29億美元,較去年小幅衰退0.1%,占出口比重為21.6%;其次的越南出口金額為19.13億美元,是2013年出口金額增加最多的國家,較去年成長8.3%,占出口比重為16.4%。
表二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出口至單一國家市場比較
表二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出口至單一國家市場比較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的出口若以地理區域統計而言(見表三),東協十國已超過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分別為37.7億美元及35.7億美元,合計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額之63%,成為我國紡織成衣產品的兩大主要出口地區;此外,六個出口地區中,僅東協與中東出口為正成長,分別成長3.1%、6.3%,其餘四個地區出口呈現衰退。
表三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出口至各地區比較
表三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出口至各地區比較

進口現況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的進口結構如表四所示,2013年台灣紡織成衣產品的進口總值為33.04億美元,較2012年衰退0.5%。其中進口產品結構五大類中,以成衣的進口金額最高,為14.94 億美元,占整體45.2%;其次為纖維進口6.3億美元,占19.1%;接著是布類進口4.71 億美元,占14.3%;因此,台灣紡織業進口以成衣產品所占比例最高,可見成衣產品對於進口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表四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進口結構比較
表四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進口結構比較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的進口如果從單一國家統計上來看(見表五),2013年最大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進口值為13.08億美元,占進口總值之39.6%,較2012年成長9.4%,前五大其他進口國依序為越南、美國、日本、南韓。
在進口商品方面,中國大陸和越南的主要進口品為成衣服飾、美國為棉花,而日本和南韓主要進口品則為布料類。
表五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主要進口來源比較
表五 台灣紡織成衣產品之主要進口來源比較

未來挑戰與趨勢

自東協10+1(東協十國+中國大陸)實施貨品貿易及主要競爭對手國南韓與美國、歐盟、東協簽署FTA並均已生效降稅後,我國紡織廠商面臨不公平關稅障礙。而中國大陸(含香港)和東協十國為我國紡織成衣產品前兩大出口市場,2013年出口依存度分別高達30.5%及32.2%;因此為了深耕中國大陸及東協市場,近年來我國廠商紛紛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設廠,除了土地及勞工取得成本較低外,「關稅」也是另外一項重要的趨使因素。
目前台灣紡織廠商向外遷移,主要以較低技術門檻的中上游製造及勞力端為主,而研發和接單部門則留在台灣;然而,隨著區域貿易整合以及我國企業普遍對於加入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和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此兩項亞洲最重要的區域貿易協定抱持著不樂觀之態度,未來我國紡織廠商將包括研發的整條價值鏈移至他國的可能性增加,影響的是台灣整體紡織業產值、勞工就業機會及經濟長期發展,實則堪憂之處。
目前仍在台灣生產的工廠,均為具有競爭力廠商,不論產品品質與營運管理都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但面對不公平的關稅障礙,我國業者除了希望政府能加速完成兩岸ECFA貨品貿易協議談判,也希望與東協和TPP等區域貿易協定能有所進展;此外,為因應國際市場競爭態勢,主要布料廠近年來均發展布料至成衣之垂直整合策略,甚至發展品牌與通路,進而維持競爭優勢。

參考資料來源

1. 兩岸機能性紡織品優勢互補之探討(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2. HTTP://STATEMENTDOG.COM/BLOG/ARCHIVES/6228
3. HTTP://MONITOR.TEXTILES.ORG.TW/HTM/103-0210-2013%E5%B9%B4%E7%B4%A1%E7%B9%94%E6%A5%AD%E7%8F%BE%E6%B3%81%E8%88%87%E5%9C%8B%E9%9A%9B%E7%B4%A1%E5%93%81%E7%B6%93%E8%B2%BF%E6%83%85%E5%8B%A2%E5%88%86%E6%9E%90-V2.PDF
4. HTTP://TTF.TEXTILES.ORG.TW/TEXTILE/TTFROOT/OVERVIEW-CHINESE.PDF
5. HTTP://WWW.TTRI.ORG.TW/CONTENT/ABOUT/REPORT/2013/EBOOK_1/_SWF_WINDOW.HTML
6. HTTP://WWW.INDEXMUNDI.COM/COMMODITIES/?COMMODITY=FINE-WOOL&MONTHS=120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儒鴻企業之品牌分析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 薛雲

公司簡介

根據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資料顯示:台灣提供全球國際知名品牌七成的機能性布料,而儒鴻是目前亞洲區唯一掌握前端布料研發至後端成衣協同設計與生產的機能性服飾代工廠,雖宏遠也擁有研發布料以及成衣設計的技術,但其成衣設計能力還未完全成熟,切入代工有其困難度(表一)。
儒鴻創立於1997年,資本額25.09億元,董事長洪鎮海先生率領台灣1,500名以及海外12,500名員工,於2011年在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並在2014年創下十一億的營業額,其中34.4%為紡織面料之營收,65.6%則為成衣產業之營收,公司主要提供垂直整合生產供應鏈,包括織布、染整、定型、成衣製造,尤其專精於功能性圓編針織布料與成衣(表二)。
表一 大中華區成衣代工與機能性布場比較
表一 大中華區成衣代工與機能性布場比較

表二 儒鴻簡介
表二 儒鴻簡介

全球布局

目前儒鴻紡織布料生產據點主要在台灣和越南,設在台灣的原因為針織布技術需求高且客戶指定在台灣生產;而越南則是擁有接近市場、勞動成本以及與東協國家互免關稅等優勢,估計儒鴻針織布總產能每月達260萬公斤;成衣生產則有15個生產據點,主要坐落在台灣、中國、柬埔寨、越南,總產能為每月550萬件;策略聯盟生產基地則在中國、越南、賴索托(圖一)。
圖一 儒鴻全球布局
圖一 儒鴻全球布局

產品介紹

布料
公司生產織布料主要分為創新機能性布種、環保系列布種以及功能性系列布
種,並將其布料大略分為運動休閒和生活兩個應用領域,其所研發織布料榮獲Nike以及columbia所頒佈之獎項,而儒鴻主要布料客戶為adidas、GAP、Nike……等等,布料也獲得bluedesign、adidas……等等的認證。
圖二 儒鴻所研發織布料
圖二 儒鴻所研發織布料
圖三 儒鴻布料應用之分類
圖三 儒鴻布料應用之分類
圖四 儒鴻布料所獲之認證
圖四 儒鴻布料所獲之認證
圖五 儒鴻布料主要客戶
圖五 儒鴻布料主要客戶
圖六 儒鴻布料所獲得之認證
圖六 儒鴻布料所獲得之認證
成衣
公司成衣製作主要分為運動服、機能性運動服、流行服飾和無接縫服飾。

營運狀況

儒鴻營收主要比重為成衣67%、針織布33%,其中成衣以運動成衣代工為主,越南為主要生產據點,針織布則以台灣為主要生產據點,且2012年起,機能性產品在總營收所佔的比例將從20%上升到35%(圖七)。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13年營收顯著成長,追究其原因可能為北美、歐洲、澳洲客戶接單規模上升,整體出貨量提升20~25%、產品單價上升8%以及東南亞廠房擴產效應逐漸展現 (圖八);又由於2014年營收僅統計至七月,故另附表格比較2013年和2014年同期成長率,發現2014年公司營收仍在上升中(圖九)。
圖七 儒鴻2013成衣針織布營收比重
圖七 儒鴻2013成衣針織布營收比重

圖八 儒鴻2010~2014/7/31布料、成衣、總營收以及成長率
圖八 儒鴻2010~2014/7/31布料、成衣、總營收以及成長率

圖九 儒鴻2013/7和2014/7之同期比較
圖九 儒鴻2013/7和2014/7之同期比較

競爭優勢

全球布局卡好有利位置
一般來說,紡織業的成本分配為:原物料成本佔60%~70%,人工成本佔
10%~15%,由於人工成本較低,1990年代中國當地紡織廠加入競爭,而早在1998年儒鴻已於中國大陸無錫投資成衣廠,所以較不受到中國加入的影響,後來,因為中國工資提升,為降低人工成本,2007許多台灣紡織廠由大陸搬遷至東南亞,但早在2006年儒鴻已於越南成衣廠完成建廠及量產,由此兩點可看出,儒鴻能很快抓住趨勢並積極應變,使其在2006年股本膨脹四億元後(為了越南的建廠與量產),營收逐年成長,不畏市場的削價競爭。
圖十 儒鴻工廠之建設與紡織產業之趨勢
圖十 儒鴻工廠之建設與紡織產業之趨勢
垂直整合且掌握技術門檻
面對ODM需求上升和交貨期縮短,儒鴻推行一次購足服務:從布料研發到服裝設計最後成衣製作均一手包辦,是亞洲同業中,唯一能垂直整合紡織中下游的公司(圖十一)。
面對多家國際服飾品牌近年開始切入機能性服飾市場,儒鴻除了積極投入機能性布料的研發也於1989年與杜邦合作開發彈性針織布,以求能在織布技術上有所提升。
圖十一 儒鴻企業的垂直整合
看準的產業趨勢,做對的利基
Global Industry Analysts指出2011年全球運動及健身服飾市場規模將達
911億美元,Just-Style 也提出2004~2010年全球運動服飾市場規模從530億美元上升至576億美元,其中機能性運動服佔運動服的12%,機能性戶外成衣佔4%,預估至2016年可成長至648億美元,由此可知全球健康意識抬頭,人們越來越熱衷於運動以求健康,儒鴻早已看準這塊市場,2013年運動服飾品牌依營收金額高低,分別為adidas、NIKE、 Under Armour(UA)、Lululemon及Puma,均為儒鴻之客戶,且根據美國市調機構報告,由於UA、NIKE在發展策略上佔有優勢地位,營收成長逐年攀升,另外,近年瑜珈風氣興起,lululemon營收也上升許多,下游廠商營收的上升也促成儒鴻的獲利成長。
客戶分散以降低風險
因擁有研發與創新能力,每年可提供超過3000種新布料,且透過成立打樣
中心,快速反應客戶樣本需求,每天能提供超過150款新樣衣,憑藉著這樣的優勢,儒鴻獲得許多知名服飾的青睞,其主要客戶有: Adidas、Nike、Puma、Lululemon、Reebok、DKNY、C.K.、FILA、ELLE、GUESS、MEXX、Under Armour、Champion、Limited brands、Gap、Polo Ralph Lauren、Wal-Mart、Sears、Kohl’s、Target、Kmart、J.C.Penney、Federated、May Departments Stores、Under Armour、Outdoor、The North Face等(就營收占比而言,Lulu、GAP 與 JC Penny 為儒鴻前三大客戶,其占營收比重皆在 10%左右)。

未來目標

持續開發新客戶─提高歐、澳洲出口
儒鴻針織布在法國、希臘、英國、西班牙、新加坡、泰國、紐西蘭、荷蘭、南非等皆有長期配合的代理商,而成衣方面,則在美國擁有長期配合的代理商,由於在美、加市場占比較重(圖十二),儒鴻為分散風險,計畫未來將降至40%左右,並提升歐洲市場占比至25%。
圖十二 2012年儒鴻各國銷售狀況
圖十二 2012年儒鴻各國銷售狀況
自有產能擴充,提升垂直整合效果
自2011年起,儒鴻開始積極展開其工廠擴建,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計畫在南非設廠,主要原因可能為南非賴索托與北美的關稅優惠,吸引了許多台灣紡織廠在此地駐點(表三)。
表三 儒鴻自有產能擴充計畫
表三 儒鴻自有產能擴充計畫
原物料採購穩健化
儒鴻主要的原料為長纖紗、短纖紗以及彈性纖維,其提供之上游廠商分別為長纖紗:隆興/聚隆/集盛/南亞/新光;短纖紗:遠東新/南紡;彈性纖維:英威達(lycra)/台塑旭/曉星/杜邦。
持續研發創新
公司於2011年取得歐盟bluedesign standard認證(環保紡織品驗證標章之一)並在2013年 擴大紡織品檢驗中心規模及成衣打樣中心規模研發染色新製程。

未來趨勢與展望

在成本考量下,南非賴索托因擁有與美國的關稅優惠,因而成為現階段台灣紡織業者的重要生產地區,是故儒鴻亦因而在該地設立策略聯盟生產基地;此外,由於目前紡織產業產品趨勢以產業、醫療、家居擺設、安全與保護及技術運動用紡織品等為主,藉由不斷地提升其研發能力,儒鴻得於紡織業界不落於人後。
就公司內部發展層面與品牌研發而言,儒鴻曾投入新台幣三千萬元嘗試經營自有品牌,但並未成功。其董事長認為投入品牌經營需有高度的市場嗅覺,其經營思維與傳統製造業完全不同,因此就現階段而言,儒鴻將暫不跨入品牌經營。然而,儒鴻亦清楚若不自己參與研發設計,將無法使公司在未來持續保有競爭力,因此儒鴻每年皆舉辦服裝設計競賽,吸引學生參加,除了不斷獲得創新靈感,亦藉此挑選、積極培訓人才,以求在產業界立足、走的長久。
參考資料來源:
備註: 本文撰寫內容皆為編輯群收集與分析資訊,非儒鴻公司提供。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